为啥打针前医生要滋掉一点药水
不怕剂量不够吗?
  相信每个人的童年
  都经历过这种恐惧
  打针~打针~打针~
  并且直到现在仍然心存疑虑
  为啥医生打针前要推一点药水
  是故意吓唬人吗?
  为了让更多老爷走出童年阴影
  了解到当年医生们的良苦用心
  我决定
  好好给大家科普下这个问题
  话多不说,请看——
1. 怕你死
  在医生抽药水的时候
  难免会有空气进入到针管里
  如果是皮下注射
  即便带一点点空气
  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
  肌肉:无所谓,我会慢慢吸收~
  所以打疫苗的时候
  医生基本上都是
  直接扎就完事了!
  但静脉注射就不一样了
  空气会被直接送进血管
  遇到较细的血管时,气泡挤不过去
  就会形成一个栓子堵在那里
  影响氧气和养料的输送
  导致身体缺氧、恶心想吐
  如果一次性放大量的空气进入血管
  (大概 200~300ml)
  甚至可能引发致命的
  肺循环障碍、心脏骤停
  偏偏
  我们自小打过的吊针
  每次体检的抽血
  用的大多是这种静脉注射的方式
  所以,懂了吧?
  小时候打针前,医生总会推掉一点药水
  其实都是为了推掉空气
  保你的小命!
2. 怕你疼
  能不能给我来个痛快的?
  虽然动作看着是挺让人害怕的
  但确实能让你少受不少罪!
  首先,就像开枪会有几率哑炮
  医生也不能确保每一根针都好使
  如果不事前先试试针
  这药水怎么流不出来?~白挨一针了~
  并且
  影响打针体验感的因素有很多
  针头粗细会影响
  针头越细,越不痛
  注射位置会影响
  大腿注射比腹部注射痛感明显
  注射时的药水压力大小也会影响
  如果直接对着皮肤注射
  由于液体流速的急剧改变
  瞬间产生的巨大压力
  会伤害周围的皮肤组织
  这就是水击现象
  反之,如果先推出一点药水
  疏通针头管道,使得内外压强一致
  就能有效减小药水注入的压力
  别看这点压力的改变
  打到你身上
  可能就是天壤之别
  推掉药水前打针
  痛苦面具
  推掉药水后打针
  云淡风轻
  效果杠杠好~
3. 怕治不好
  打针嘛
  最重要的肯定还是疗效
  药水剂量不准确,过多或过少
  不仅可能治不好病,还可能产生反效果
  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
  即便是业务非常娴熟的医护
  想要一次就吸到准确剂量的药水
  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事
  这个时候就得靠注射器的刻度
  推出一些药水来调整剂量
  悄悄推点水掩饰下尴尬~
  同时,为了辅助医护治疗
  大多数药企在生产时
  都会采取「过量罐装」的方法
  药水的准确装量
  一般都会比瓶身标注的剂量
  多个 0.1ml 左右
  加量不加价~
 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
  弥补药水在抽取转移过程中的损耗
  比如:
  粘在针管上
  残留在药水瓶内
  医生推水等
  2020 版《中国药典》对此有明确规定:注射剂的灌装标示装量不大于 50ml 时,可参照下表适量增加装量。(表略)
  甚至根据药水标示装量
  和药水性质的不同
  这个增加量从 0.1ml 到 1.5ml 不等
 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
  推水后药效会不够
  你以为剂量是从 10 到 9,其实是从 11 到 10~
  看到这里
  各位应该没啥疑问了吧
  祝各位老爷身体健康
  未来少打针少吃药!
  - END -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