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历史:刘邦必杀韩信,10字铁证…
  古往今来,
  
许多人认为韩信并未谋反,
  
这是刘邦吕后制造的一大冤案。
  
是谋杀。
  
那么,终极真相在哪里?
01
  这一年,是公元前197年。
  
代国丞相陈豨起兵谋反,高祖刘邦不顾年迈,亲自帅军征伐。
  
此时,已被软禁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推脱称病,拒绝跟随出征。
  
韩信得的是心病。
  
早在数月前,韩信就与老部下陈豨相约起兵。按照计划,他会在长安召集旧部,搞定吕后和太子。
  
孰料,韩信手下的一个家臣反水,密报吕后。吕后急忙召见相国萧何,商议对策。
  
萧何堪称老狐狸转世,屁颠颠登了韩信的门:「老大已灭了陈豨,群臣正在宫里搞趴体庆贺呢。走,一块儿凑热闹去。」
  
韩信听罢,非常惊讶。经不住相国再三催促,便跟着一起进了宫。
  
可前脚刚跨入宫殿,吕后便命人将其五花大绑,杀于长乐宫。
  
此时,韩信方知凉凉,禁不住悲声长叹:
  
「真后悔没听蒯通建议!最终被一个妇人耍了,天意呐!」
  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
  
信入,吕后使武士缚信,斩之长乐锺室。信方斩,曰:「吾悔不用蒯通之计,乃为女子所诈,岂非天哉!」
02
  让时光回溯到7年前,公元前204年。
  
彼时,汉王刘邦在彭城遭项羽痛殴,50万大军灰飞烟灭,不得不灰溜溜逃回荥阳。
  
项羽率军切断汉军粮道,使之陷入空前危机。
  
屋漏偏逢连夜雨,魏王豹声称回老家看病,结果渡过黄河便背叛了刘邦。
  
刘邦愤怒不已,命将军韩信领兵北击,团灭魏王豹。接着又在井陉打败赵国30万大军,且吞并赵国。
  
这还不算,韩信派使臣送给燕国国王一封书信,燕国竟然不战而降。
  
身处荥阳的汉王刘邦,心里既高兴又生气。
  
高兴的是韩信一路势如破竹,生气的是自己被项羽揍得乌眼青,形同丧家之犬。
  
也便是在此际,刘邦用陈平之计,派出两千女子声东击西,才趁夜逃出了项羽的包围圈。
  
次日,天色未亮,刘邦便连奔带逃,到达了韩信的军队驻地脩武。
  
韩信和张耳还没起床呢,刘邦马上召集樊哙和曹参等旧部,夺了韩信的军权。
  
那叫30万大军呐,就这样被刘邦拐走了。
  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
  
「汉王跳,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,北渡河,驰宿脩武…而夺之军。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,使韩信东击齐。」
03
  无可奈何之下,韩信只得收集剩余军队,准备出征攻打齐国。
  
然而,刘邦很快就给了他当头棒喝:亲信兼说客郦食其老爷子已说服齐国降汉!
  
至此,韩信知道自己已没多少价值了。
  
这时,韩信临终前所提到的谋士蒯(音kuǎi)通,闪亮登场。
  
蒯通告诉韩信:「汉王可否有停止进攻齐国的命令?没有吧?你如果停下,功劳还不如一介书生,以后还咋混?」
  
有道理。韩信遂马不停蹄继续攻打齐国。
  
而这边齐王正与郦食其喝酒庆功呢,压根没防备,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  
最终,几仗打完,韩信拿下了整个齐国,说客郦老爷子则被齐王煮了,从此退出历史舞台。
  
闻听战报,汉王刘邦和霸王项羽全傻了眼,谁都不敢再小瞧这个曾受胯下之辱的小马仔。
  
但说这日,谋士蒯通和韩信扯闲篇儿,半是认真半开玩笑道:「我学过相面,看将军正面最高不过是个侯爵,背面却贵不可言。」
  
韩信立马起身:「先生这话,几个意思?」
  
「汉王正在荥阳吃瘪,项羽的修好使者也到了。天下如何布局,将军你懂的。」
  
蒯通的意思,老臣都懂了:刘、项、韩,三分天下!
  
谁料,韩信却摇了头:「我不能背叛汉王。」
  
接着,从齐国安定考虑,韩信上书汉王刘邦:「齐国不好治理啊。如果不找个人代理齐王,即假齐王,恐怕会生乱。」
  
再说刘邦接到韩信书信,顿时气得暴跳:
  
「老子被项羽削得屁滚尿流,满地找牙,你踏马不来救援,还跟我要封齐王!」
  
张良见状,赶紧踩刘邦的脚丫子。
  
刘邦瞬间反应过来,改口道:「当代理有屁用,大丈夫干就干真王!」
  
而韩信之所以没听蒯通建议,他总觉得刘邦这个老大很讲究,不会从他手里夺走齐国。
  
押宝泗水无赖,呵呵,脑瓜也是简单了。
  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
  
「韩信犹豫不忍背汉,又自以为功多,汉终不夺我齐,遂谢蒯通。」
04
  不日,刘邦的使臣张良便抵达齐国,给韩信封王的同时,命他率军合围项羽。
  
此时的韩信,可谓信心爆棚。
  
一方面,刘邦没有食言,真的册封自己为齐王;另一方面,张良透露: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,统帅各国百万联军。
  
瞧瞧,老大是多么地信任咱,咱要不好好干,那对得起良心?!
  
于是,齐王韩信带兵南下,与彭越、英布等合围项羽。
  
几番搏杀,霸王败北,自刎身死,楚灭汉兴。此过程大家比老臣都熟悉,故略去两万字。
  
战斗刚刚结束,刘邦便来到定陶大本营,宣布新的人事任命:解除韩信的大将军职务。
  
卸磨杀驴?
  
不等韩信缓过神,刘邦的命令又至:韩将军劳苦功高,改封为楚王!
  
奶奶的,军队和齐国都没了!
  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
  
(邦)还至定陶,驰入齐王壁,夺其军。
05
  如果你以为故事到此为止,那你就太小看刘邦的无耻了。
  
且说韩信收留了项羽的部下锺离眛,刘邦很生气,准备起兵讨伐。
  
「陛下打得过韩信吗?」张良问。
  
刘邦一听,登时冷汗涔涔:「够呛。那可是个带着几千兵将,就平赵灭齐的牛掰主儿。」
  
于是,刘邦和张良共同导演了一出云游楚国的好戏。
  
听说皇帝陛下来游玩,韩信赶紧去迎接。刘邦趁机将其抓捕,带回长安,降格为淮阴侯。
  
由王变侯(猴),也只能任人耍着玩咯!
06
 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篇那一幕。
  
随后,吕后又下令诛灭韩信父母妻三族。
  
等刘邦回到洛阳,听闻韩信被杀,心里是又喜又叹。
  
至于韩信是否真的要谋反,刘邦没有问。
  
于是,「韩信谋反被杀」,也就成了历史上的重大谜案之一。
  
韩信临死前,并未亲口承认谋反。据《史记》载,韩信似乎的确与陈豨探讨过此事。
  
若事实确实如此,那他身为齐王时,已具备与刘、项三足鼎立的实力,为什么不反,却在无兵无卒的情况下玩火自焚?
  
也有学者认为韩信谋反是被诬陷,而司马迁则用了曲笔,明肯暗否。
  
「吾悔不用蒯通之计,乃为女子所诈,岂非天哉!」
  
死神降临方后悔,这足以说明:
  
韩信终其一生,始终未动谋反之念。
  
而分析《史记》等史籍对韩信谋反的相关记载,我们也可看出有许多令人质疑之处。
  
其一,在刘邦胜负未卜之时,韩信拒绝蒯通游说;及至刘邦功成名就,韩信却心生异志,这对于一个深谙兵法的将帅来说,有背常理。
  
其二,先后两次袭夺兵权,韩信早便察觉刘邦对他的猜忌与畏惧。
  
但,在刘邦被困固陵时,不反;到楚地为王时,不反;迎刘邦于陈地时,不反,又为何偏在无权无兵、蛰居长安之时谋反?
  
一代名将,怎可能如此没有谋略?
  
其三,以韩信之智,怎可能在受监视之下,还与陈豨「辟左右与之步于庭」,密商谋反?
  
其四,陈豨素来是刘邦的亲信,与韩信关系一般。韩信怎会愚蠢与之勾搭连环,还贸然向皇帝亲信吐露心曲?
  
其五,以韩信这样的身份地位,如若谋反,必剑指最高当权者,即皇帝。而他的目标,竟是吕后和太子!
  
这没道理,更不合常理啊。
  
其六,韩信用兵如神,怎可能将未经训练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,作为造反的主要力量?
  
其七,韩信谋反,仅是由其舍人之弟告发。
  
舍人弟告发的最初动机,是因为韩信要杀他哥哥。怎见得不是构陷?且舍人之弟又怎能知道如此重大之机密?
  
韩信也太粗心大意了吧?
  
其八,韩信谋反,虚实尚未可知,吕后就诱而杀之。作为朝中第一功臣被杀,刘邦为何不斥责吕后,甚至都没详查?
  
这里面,怕不是有啥不可告人的猫腻吧?
07
  毋庸置疑,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大都难以善终,这似乎成为一个死谶。
  
韩信虽无造反实证,却有造反实力,这不能不让刘邦有所顾忌。
  
况且,韩信数次敲刘邦的竹杠,刘邦肯定不爽。
  
所以,韩信之死是必然的,只是如何死而已。
  
如果韩信真的要造反,那么是告密者毁了他;若没想过造反,那便刘邦利用告密者毁了他。
  
还有什么能比谋反之罪更能杀鸡儆猴,达到震慑其他异姓王的目的?
  
韩信被杀,其他几个与之在楚汉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异姓王,亦相继步其后尘。
  
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早死,幸得善终。
  
刘邦在剪灭韩信、彭越等异姓王后,曾经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:
  
「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。」
  
而这,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——
  
根除异姓王,永固刘家江山,直至千秋万代!
参考资料:
  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《史记·韩信卢绾列传》《资治通鉴·汉纪·韩信之死》
  
浅谈对《史记—淮阴侯列传》中韩信形象的一些看法 曹健韬《 CNKI;WanFang 》 2012
» 关于西汉王朝的15个历史冷知识
» 西汉趣味历史小故事7则
» 西汉冷知识:一桩由底裤引发的行刺未遂案!
» 西汉历史冷知识:7个西汉切片,7个一言难尽!
» 西汉历史:刘邦3板斧,六国后裔不敢反汉…
» 西汉历史:刘邦必杀韩信,10字铁证…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