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芒种」时节,古人都在「忙」什么?
  对古人来说
  二十四节气不仅与农事有关
  更与衣食住行
  以及对生命的把握
  对自然的思考有关
  它是先人们仔细体味
  一年中每一天的冷暖阴睛
  草木衰荣等变化
  总结的一本「答案之书」
  别眨眼
  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古代
  体验最原汁原味的「芒种」
  芒种,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
  此时,有芒的麦子快收,有芒的稻子可种
  大江南北「栽秧割麦两头忙」
  当太阳黄经达 75° 时为芒种
  于每年公历 6 月 5 - 7 日交节
  芒种是青梅成熟时。据传夏朝便有了芒种煮梅的习俗;《三国演义》中还有「青梅煮酒论英雄」的典故。青梅酸涩,一般和冰糖、紫苏同煮食用,也可以用米酒或黄酒浸泡,制成青梅酒。
  贵州东南一带的侗族男女,每年芒种前后,都要举行「打泥巴仗」仪式。活动结束身上泥巴最多的,就是最受欢迎的人,借此希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。
  安苗这一习俗始于明初,在皖南一带盛行。家家户户种完水稻后,用新麦面蒸发包,把面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的形状,并用蔬菜汁上色,祈求秋季丰收。
  贵州东南一带的侗族男女,每年芒种前后,都要举行「打泥巴仗」仪式。活动结束身上泥巴最多的,就是最受欢迎的人,借此希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。
  芒种是一个播种与收获并存的时节。从这天起,气温显著升高,雨量增加,典型的夏季正式开启。
  先辈们的生活劳作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,芒种前后湿热加重,养生也要跟着时令改变。
1. 衣
  自芒种起,人就会感到闷热了。穿衣宜轻薄透气,内衣裤每天换洗,出门做好防晒,预防各种皮肤病和炎症的发生。去草丛、蚊虫多的地方时,推荐穿长裤长袖。
2. 食
  饮食上,应像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倡的一样:「常宜轻清甜淡之物」。即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的为主,推荐吃些瓜类食物,如苦瓜、冬瓜、丝瓜。
  湿热容易困脾,还可以吃点健脾的食物,如山药、慧米、扁豆。
3. 饮
  谚语说「芒种夏至天,走路要人牵」。此时人体消耗增多,容易乏力、没精神,可以喝点金银花茶,有助祛火降燥,缓解咽干咽痛。
  取金银花 8~10 朵,用 80℃~90℃ 的水冲泡,3 分钟后即可饮用。
4. 养
  湿热困脾,推荐多按揉足太阴脾经上的两个要穴——公孙、太白,有助缓解恶心、腹胀、食欲不振、乏力等症状。

  ① 取穴方法
  公孙:足内侧缘,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。
  太白:足内侧缘,第一跖趾关节后,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。
  ② 揉按方法
  每日按揉两穴位各 2~3 次,推荐起床和睡前按揉,每次 3~5 分钟,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宜,无需用力过大。
  芒种忙种
  播种与收获并存
  愿你的忙
  始于热爱,结于丰盈
  - END -

